网站首页 咸宁看点爱心咸宁党建党史清风锐眼平安咸宁香城管家特别关注协会动态志愿风采健康快讯校园雷锋系统传真咸宁好人
咸宁导演葛驰飞5T影像档案“入馆”收藏
发布时间:2020-06-19 浏览:

刘玉关

6月9日,国际档案日。市档案馆举办咸宁文化名人档案捐赠接收仪式,其中著名影视导演、摄影家葛驰飞捐赠了近二十年来拍摄的历史高清航拍素材2500G、原始高清影视素材2000G、主要影视作品500G等合计5T内存资料,其中很多以咸宁历史、文化、人物、风光为主题的经典作品都曾获得各项大奖。市档案馆馆长李城外为葛驰飞颁发了收藏证书。

“作为咸宁人,我愿意用镜头记录真实的咸宁,用脚步丈量美丽的咸宁,用真心传承厚重的咸宁。”葛驰飞简单的话语表达了对咸宁的深情。在专访葛驰飞过程中,他娓娓道来除了咸宁熠熠生辉的人文故事之外,还有那酸甜苦辣的拍摄故事……

《通城和八百壮士》“记”下抗战悲壮历史

葛驰飞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研修班学习,先后就职于福建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期间拍摄作品有表现三峡大移民的《迁移》、反映西藏人生活纪实片纪录片《洛玛的故事》,展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十二木卡姆》……

2014年,为了更好地自由创作,葛驰飞回到家乡,任湖北映像网视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导演,全身心地开启了记录咸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之路。一次回通城采风,他听闻通城和八百壮士的壮烈故事后深受感动,并萌发了拍摄记录片《通城与八百壮士》的想法。

《通城与八百壮士》记录了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期间,我国仅以数百战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抵挡了数倍日军的疯狂进攻,写下了中国抗战史上壮丽一页的历史。这支英勇的部队对外号称“八百壮士”,真实人数只有420多人,其中通城藉将士200多人,详细记录姓名、地址的有82人。

和通城老档案人吕杏庐等文史工作者数次奔波于全国各地,寻访“八百壮士”后人,只要有一丝线索便义无反顾地赶去……这一切都只因葛驰飞对历史的尊重,对通城的深情,对壮士们的敬仰。没有经费,他便自掏腰包;没有人手,他便摄录编身兼数职。

“一年的时间里,我不辞辛苦,走遍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就为寻找壮士后人、亲属或知情者,见证者。壮士金汉潮的后人还留存着全部的纪念章、上海东方电视台免费提供壮士周福其的影像资料,胡梦生壮士遗孀尚凤英泪眼婆娑再忆当年往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拍摄,纪录片《通城与八百壮士》完成制作。

2016年,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通城与八百壮士》从来自德国、法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红棉”奖提名,成为湖北唯一入围复赛的纪录片。

在葛驰飞的影像纪录中,或专题记录、或片段记录、或系列记录,呈现着咸宁那一段段厚重历史。“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不求名不求利,但求真实再现咸宁的辉煌。”葛驰飞用行动用镜头将咸宁历史再次呈现,成为了一份最为宝贵的史料。

《钱瑛回乡》“道”出咸宁人担当精神

钱瑛是共和国首任监察部长,历史上有名的女“包公”, 是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韩英的原形,也是从咸宁走出去的著名革命家。

为了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教育,咸安区档案馆2016年计划筹拍《钱瑛回乡》电影,并以方言形式呈现。咸安首部方言电影《钱瑛回乡》确定开拍之时,影视经验丰富,摄像技能老道,剪辑技艺精湛的葛驰飞成为制作方的首选导演。

在接到拍摄任务后,葛驰飞便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要还原历史,首先必须在本地寻找那个年代的场景,为此葛驰飞开车行走在咸安的村村落落。马桥镇、桂花镇、汀泗桥镇……早上五点就出发,夜间七八点才回家,在那20多天里,只要听别人介绍有一丝适合拍摄场景的地方,葛驰飞便飞奔过去,希望找到最完美的拍摄场景。

其实,拍摄过程的很多工作本来不需要导演亲力亲为,但是由于经费紧张,葛驰飞只能身兼数职,包揽了电影拍摄中很多工作。当年钱瑛回家乡坐的老式吉普车,他便不知找了多少人跑了多少地方。钱瑛人物的塑造一次次推翻重来、非专业演员要一遍遍的讲戏对戏,为一个镜头不知要重拍多少遍……葛驰飞追求精益求精,就是为了实现心中最完美画面,最真实的《钱瑛回乡》。

经过两个月日夜拍摄,后期剪辑为一部时长45分钟的电影,把最真实的钱瑛展现在荧幕中。《钱瑛回乡》讲述的是“革命先烈钱瑛1957年回家乡”这个在咸安广为人知的故事,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党员意识和崇高的党性修养,既反映了钱瑛的正风肃纪,清正廉洁上“无情”的一面,又展现了钱瑛在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百姓疾苦上“有情”的一面。

“淦河的水,潜山的风,孕育了共和国的女包公。翠竹的节,桂花的情。女包公她是我们咸宁人。祖国是根,人民是天,千万年的大业筑在此间……”悠扬婉转又大气磅礴的《钱瑛回乡》词曲,唱出了钱瑛的革命正气和满怀柔情,道出了咸宁人衷心为党的担当精神。

可敬可爱的家乡人,熟稔亲切的家乡景,朴素无华的家乡话……咸宁首部方言电影《钱瑛回乡》获湖北省方言建档唯一一个“特别奖”,导演葛驰飞功不可没。

除了“女包公”钱瑛的故事,在葛驰飞的镜头里,还有很多平凡普通的人,他们是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区委宣传部干部,他们是安全员,他们是守林人、他们清洁工,是朴实而又有担当精神的咸宁人。

《木雕熊》“刻”上咸宁厚重非遗文化

通山木雕,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在雕刻技法上以浮雕为主,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独特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而通山木雕传承人熊应华,于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9年,市档案馆全面启动专题档案征集工作,便萌生拍摄通山木雕的想法。于是,市档案馆馆长李城外专门找到葛驰飞,商定两家联合拍摄非遗纪录片《木雕熊》,讲述通山木雕国家级传承人熊应华大师潜心钻研、坚守匠人精神,使通山木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故事。

拍摄《木雕熊》,正值炎热夏季,导演葛驰飞便在熊应华家附近一家小旅社住了将近一个月。为了更好的反映熊应华一生的木雕情,葛驰飞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一生的故事。于是,小孙子便成了“熊应华”五六岁痴迷木雕的样子,大孙子成了“熊应华”二十余岁能娴熟雕刻技艺的样子,大孙女成了“熊应华”妻子年轻的模样……熊家大大小小齐上阵,更完美演绎熊应华一生。

连续二十几天不下雨,熊应华七八个徒弟提了几十桶水到屋顶制造“倾盆大雨”;方圆十几里没有牛,葛驰飞跑到十几里外花50元租借一头牛回来;在咸宁武汉来回奔波数次,寻找专业人士进行解说配音……其实 ,很多细节就是几秒钟,可为了追求画面效果,葛驰飞却花上几天的时间来拍摄。

付出总有收获,《木雕熊》不仅斩获湖北省礼赞新中国成立7O周年2019网络视听作品大赛“最佳网络非剧情(纪实)片”,“最佳网络纪录片”两项大奖,而且在湖北工匠杯优秀技能人才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上,荣获大赛二等奖、最佳人气奖、最佳音效奖。前不久,省电台还专门邀请熊家木雕传承人熊宝杏和市档案馆负责人录制专题节目,在五一黄金周播出。

随着时代发展,葛驰飞不断学习新的影视制作技术,并及时更新影像设备,确保拍摄作品的质量。葛驰飞就是用一种匠人精神,打磨着每一部作品,让其展示着咸宁文化熠熠生辉的光芒。市档案馆馆长认为,葛驰飞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甘于吃苦、甘于受累、甘于平凡无名。从葛驰飞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拍摄思维的独特,拍摄技巧的精湛,也能看出他对咸宁历史文化的厚爱和家乡热土的深情。

“多年来,我的作品获奖无数,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这次我所拍摄的素材和作品被市档案馆以专挡入馆收藏,感到很欣慰!”葛驰飞说,这也是对他工作的激励和鞭策,他将不改初心,加倍努力,继续用镜头纪录美丽的咸宁,创作出更多优秀经典的作品!

本期编辑 曹卫国